你可能誤解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意思
- 來源:愛和樂教育服務(wù)有限公司
- 點擊數(shù):2212
- 發(fā)布日期:2017-04-08
全世界的孩子生下來的第一天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擁有一對“全頻率”的耳朵,所以說“人生而平等”。
01很多父母都在追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時候,常常會要求老師“趕快教拼音,趕快教加減法,趕快加強英語……”這要如何加強呢?只要孩子沒興趣,都是白白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的。因為只有“開心”才能啟動“A10”神經(jīng),快樂的神經(jīng)、快感的神經(jīng),“開心”才能給他二十種腦內(nèi)嗎啡,“開心”等于“開右腦”。只要孩子不開心、沒興趣,你就是逼他彈琴、學音樂也沒用處。不僅如此,很多父母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后,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周一鋼琴課、周二美術(shù)課、周三外語課、周四學舞蹈、周五學作文、周六……一周無休無止。你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嗎?孩子超過三歲,上了幼兒園你才開始教育,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嚴格地來講,教育要從生出來的第一天開始,更嚴格地講,要從懷孕就要開始。
02聽覺是在子宮里面人類第一個完成的器官,所以我們的孩子生出來,每個都有“全頻率”(嬰兒能聽到16~16000赫茲的所有聲音)的耳朵。無論是鋼琴最高的音還是最低的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而且同時好幾個音,甚至是好幾十個音一起演奏,他也不會混亂,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這里說的不只是“音樂”,還包含了“語言”、“語音”和“語調(diào)”。就像生在日本的孩子,長大講的是日語;生在德國的孩子,長大講的是德語;而生在法國的孩子講的就是法語??梢姡麄兩鰜硎侨l率的耳朵(聽得準,才能講得標準、講得道地),這便是“人生而平等”的一種表現(xiàn)。可惜的是,這樣全頻率功能的耳朵,在三歲的時候就消失一半了,到六歲的時候又消失另一半,只剩下四分之一。所以,等六歲才開始教育,你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機會;等十二歲的時候,只剩下八分之一的機會;到十八歲的時候,只剩下十六分之一的機會了。
03
現(xiàn)代腦科學證明,13歲時,大腦基本成熟,之后發(fā)展的空間微乎其微,所以對大腦的開發(fā)和訓練重點應(yīng)在少兒時期。另外,少兒時期心思單純無雜,容易專一寧靜。即便是跳躍奔跑,也是外動內(nèi)靜;而成人心思散亂浮躁,情緒波動復(fù)雜,難以安心。所以,少兒時期聽音樂吸納性更強,更容易受到熏陶,形成素質(zhì),深層次刺激大腦,培養(yǎng)心智。再則,孩提時期好奇心重,對一切都有探索、學習的興趣,而且吸收能力強,容易接受灌輸和熏陶。而年齡越大,越傾向于分別和揀擇,不能平等接受、吸納,因而效果遠不如少兒時期。“抓住娃娃的耳朵”除了“抓娃娃”,還得“抓耳朵”,也就是多聽。其實多聽并不難,不需要真的扭住孩子的耳朵,強迫命令他聽,只要在家中各個臥室和客廳都裝上音響,把選好的曲子作為背景音樂播放即可。聲音不要大,似有似無,不影響人們正常交談。不要覺得孩子好像沒聽到,其實不是。孩子的吸納能力是超乎想象的,就是這個若有若無的聲音,放上一個月,把它換掉,孩子可能就會問:為什么不是原來的音樂了?那時,我們就會知道,其實他一直都聽到了,聽到必然就有效果。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有意地引導他了解、學習、欣賞一些音樂當然更好,最起碼能夠讓他每天聽到音樂。潛移默化之功,絕對和不聽音樂不可同日而語。音樂內(nèi)容的選擇,應(yīng)該偏重西方的古典音樂以及我們傳統(tǒng)的正音雅樂,調(diào)子平緩、寧靜、安詳、中正平和為佳,不要太熱鬧,更不能太浮躁、低俗。經(jīng)典的兒歌也可以作為輔助。所以,“抓住娃娃的耳朵”就抓住了讓音樂“附體”的核心,做好這一點,一定會有與眾不同的效果,甚至出現(xiàn)奇跡。對于已經(jīng)過了敏感期的人,效果當然會大打折扣,只能加倍努力彌補。不過,不管任何一個時期,有一句話應(yīng)該記?。郝牽偙炔宦牶谩K?,請你不要再誤解“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意思了。所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是你要利用好音樂,讓我們的孩子像剛生出來的前三年一樣,保持“全頻率”的耳朵。將來不管他學任何的語言或任何的學科,他都能很輕易地吸收。
內(nèi)容綜合來源:《超凡教育》、《聽出奇跡》《聽出奇跡》,作者高凡,本書被譽為“耳教”第一書,是一本難得的教育寶典,最大的特點在于“全程”、“實效”、“簡單”。涵蓋了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少兒時期的潛能開發(fā);音樂、外語為主的學校教育;步入社會后的自主學習以及側(cè)重中老年的身心頤養(yǎng)。抓住“聽覺”這個核心一以貫之,明確具體,便于操作;以充分的科學道理結(jié)合豐富事例,論證有力,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