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
- 點擊數:1713
- 發(fā)布日期:2017-06-12

數學啟蒙的第一步是什么?很多人都會回答:認數字和數數。有些家長會說:“我家娃15個月就會從1數到10啦!”但是接下去就會發(fā)現,孩子在數蘋果,數糖果的時候常常會多數,漏數,甚至不是點一個物品說一個數字。
爸爸媽媽會沮喪:咦,娃怎么倒退了,連數數也不會了呢?其實會說1-10的孩子并不是會數數,這只是唱數而已,孩子并沒有把數字和意義聯系起來。這時的孩子只是在機械數數。在真正數數之前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幾個概念。
數數的對象
數字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描述一個集合有多少元素,一堆蘋果或者糖就是一個集合,我們數數就是想知道一堆集合的數量。因此,我們需要先讓孩子建立“集合”的概念,也就是數數的對象。
集合是孩子思考和學習的基礎,也是形成數系統(tǒng)的基礎。物品的匹配和分類就是很好的關于“集合”概念的啟蒙。舉個例子:
按照不同屬性分類:比如按照顏色、大小、形狀來分類積木;
按照種類分類:比如按水果和蔬菜來歸類,收拾玩具時的歸類;
按照對象分類:比如分衣服,哪些是爸爸的、媽媽的和寶寶的;
按照功能分類:比如吃的和用的;比如上衣和褲子。
生活中的分類活動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大量的機會把物體按照不同的特征屬性進行分類和歸類成不同的集合,這些經驗有助于孩子建構與數數相關的基礎概念。
襪子配對也是很好的基礎分類啟蒙
數數的四大原則
數數牽涉到四個原則,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幫孩子逐一攻破這些概念,才能順利過渡到數數。
1、固定順序
這條很好理解,就是數字的排列是固定的。這就是大家經常會做的唱數,從1數到10。完成唱數的基礎上建議大家進行一些變化,比如從任意一個數開始接著數,或者嘗試倒著數。
2、一一對應原則
這原則簡而言之:手口一致不漏數,一個蘿卜一個坑。生活中也可以訓練(在家長監(jiān)護下):抓一把牙簽和一盒葡萄,問孩子哪個多哪個少?不用計數的情況下,用一根牙簽戳一個葡萄,看看剩下來的是哪個,那就哪個多。
生活里還有很多拓展方式:分碗筷(碗筷對應人),分糖果(糖果對應人),估算蘋果多還是梨子多(蘋果對應梨)。
戳好的葡萄不要浪費哦,加上一個生梨就可以做成可愛的小刺猬了
3、順序無關原則
不管從集合內的哪個元素開始點數,集合的總量不會改變。有些孩子是不能理解如果換個元素開始數,集合內總數也是不會變的。譬如在幼兒園里,老師第一天從小A開始數人數,第二天從小B開始,就會有孩子提出異議:“不從小A開始的話,人數會不對的。”
生活中父母在示范數數的時候,可以從左到右,從右到左分別計數,然后說:你看,從左到右數和從右到左數都是6塊糖果哦。
4.基數原則
點數完畢以后向孩子提問:一共有幾個蘋果?有些孩子會重新又點數起來,有些甚至說:“我不知道”。這就是孩子還不理解基數原則造成的?;鶖翟瓌t指的就是,數到最后的這個數字就是總數。
如果做好前面提到的鋪墊工作:建立基本概念——數數的目的是為了統(tǒng)計集合內的數量。那孩子自然就順利掌握這個知識點。
數學啟蒙的本質為“數感”打下基礎
數數看起來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但是背后牽涉到的知識點和所需要的能力往往超過了家長的想象,啟蒙常常很難推進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因為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不理解。
今天分享的內容涉及到的這些理論知識不是教孩子,而是在孩子碰到難點的時候,我們可以了解孩子到底欠缺哪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他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前的孩子學習知識主要從具象物品,特別是生活實踐中來的,但父母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讓自己可以尋找合適的生活場景幫助孩子構建相應的數學思維,打下數學基礎。
家長要帶一雙“數學”的眼睛,在生活中引導孩子了解體驗數字的不同用法,給他們的“數感”打下基礎。
現在身邊有很多焦慮的家長深怕輸在起跑線上,恨不得一出生就開始雞血。我也深陷過這個泥潭,但是后來我想明白了:“雞娃先自雞”。 育兒本身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因為可以借助孩子的成長讓已而立之年的我一起回到生命的最初,重新開始學習,重新成長,就如同有了第二次生命一樣。
千萬不要讓任何的啟蒙教育造成親子裂痕,理解孩子的不理解,花更多力氣自雞,適時適當引導孩子這才是正向的良性循環(huán)。
拔苗助長可能短期有效,但是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就如同破壞了苗的根,未來的學習必將走向滅亡。